欢迎来到120考试网!

2019高考作文十大押题及作文_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作文题及范文:土地与习俗、文化

专题合集 时间:2019-10-25

【www.sz120jhc.com--专题合集】

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、幅员辽阔的国家,有56个民族,不同的习俗、不同的文化,共同构成了多元的文化,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名校高考模拟作文范文,一起来欣赏一下吧。

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作文题及范文:土地与习俗、文化

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作文题及范文:土地与习俗、文化

根据以下材料,选取角度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;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。(不少于800字)

土,地之吐生物者也。——《说文解字》

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,还有习俗、文化……——《乡土中国》

高分范文:1:

土地是中国文化的根

树木如果没有坚固的根枝,怎么会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动呢?人类如果没有充实的精神家园,怎么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坚守自我,保持初心呢?同样,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其特有的民族文明,又怎么会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占据一席之地呢?

习近平主席曾道:“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”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所共同熔铸的灿烂文明,是“礼仪之邦”的内涵,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名片,并且还是世界上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。它是漫漫五千年中先人智慧的结晶,这结晶在当代社会仍能发挥出其耀眼的光芒。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上善若水的品性,温文儒雅的品格,赋予了国家强大的精神动力。如今,我国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,在成为超级大国的路上,不仅要注重硬实力,还要注重软实力。

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抛弃中华文明。借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:“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,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。”那么中国人的气质在哪呢?当然是在中华文明里。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底蕴,独特的气质,才会让这个古老的国度充满神秘感。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身的个性——优秀文化熔铸的民族文明,就会在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变得黯然失色。在这个帝国主义文化四处蔓延的当代,抵制文化渗透,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如果中国的生存发展抛弃了中华文明而空谈,便如同没有地基的高楼大厦,一碰,瞬间倒塌。要知道,只有适宜的土壤上才能开出烂漫繁盛的花。

中华文明能增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。只要人们有正确的思想,才会做出正确的事情。正是因为有绚丽的中华文明,才让我知道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的忧民之情,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执着追求,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”的豪情壮志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爱国之情,才会让我知道在中百年屈辱史中周恩来总理的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是一种怎样的誓言,梁启超先生的“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富则国富”是一种怎样的期盼!“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”,所以我不会忘记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用一支小小的笔,来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;我不会忘记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翻过雪山、强渡大渡河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!要知道,中华文明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,它始终不竭为中华人民注入精神动力。

中华文明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。从古至今,我国一直有着良好的重视读书的风尚。无论是从狭义的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,还是到今天的“科教兴国”战略的提出,都是因为人们以史为鉴从而深深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。教育不仅能改变自身的命运,还能对社会、国家发展产生深刻影响。文化大革命时期,知青纷纷下乡上山,学校学制被改变,导致中国出现人才断层,文化断层的现象,这一时期的中国,文化、教育事业和文化遗产遭受灭顶之灾,使得国民素质、经济、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了。中华文明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,如今我们提倡的核心价值也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而来的。要知道,中华文明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,始终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。

中华文明能够使国家富强。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,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求同存异、兼收并蓄的包容性。正是因为有它,中华文明才会在向外交流的过程中吸收外来优秀成果,并为我所用。不断丰富自我的中华文明,高度繁荣的中华文化反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。2015年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就是个例子。“一带一路”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,共同打造政治互信、经济融合、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。三年以来,“一带一路”使得中国经济飞跃发展。只有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增强,才能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,使国家繁荣富强。要知道,中华文明是一本富有内涵的书,它始终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
习近平主席说:“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,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最根本的还有文化自信。”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信仰,在当代我们我有个伟大的梦想—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这一梦想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坚持中华文明,发扬中华文明,自觉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中。而在当代,有些人热衷于过“洋”节目,有些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,这些错误观念是不值得提倡。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树立这种观念,自觉做中华文明的弘扬者,使中华文明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!

水立于源则长其河,树立于根则繁其叶。中国只有“饮其流者怀其源”,不忘可鉴世的中国历史,不忘可润心的中华文明,才能使我泱泱五千年华夏,更加繁荣昌盛!

高分作文2:

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力

华夏民族绵绵五千年,泱泱大国。这个以农耕生活文明于世的民族在世界享有盛誉。中国的农民在历史各个时期都是中流砥柱。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消失,脱离了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。伴随而来的是机械化、半机械化生产。

回溯中国的历史,曲曲折折的进程,是先辈们用鲜血、汗水推动社会的进步。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、再到社会主义社会,人们的生活都紧紧依附于土地,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已形成上千年。有了土地意味着能够生存。为了土地,人们愿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。奴隶社会,拥有大量土地的人就是奴隶主,他们掌握最基本最关键的生产资料,他们控制着没有土地的人为他们劳作,而这些人就是奴隶。而奴隶辛勤劳动所得到的只是仅仅维持生存的口粮。进入封建社会后,奴隶主消失,伴随着奴隶的消失。而大量的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,这个阶级包括皇亲国戚、文武百官、乡绅恶霸。社会成员被无意识的分成仕、农、工、商。农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,人数最多。而土地大多数被“仕”所占有,“商”还占有一部分土地,农民大多数成了佃户。农民从土地上所获得的仍是只能维持口粮。随着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,新中国的成立,人民当家作主,农民获得了土地。新中国革命的口号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。这个口号调动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参加革命,为之献生。

今日中国人,深知手中的土地来之不易,是血与泪的交换。人民把土地看做宝贝,在土地上繁衍生息,细心耕作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农业的机械化生产,农民缓慢的脱离土地。之所以缓慢,有一重要原因便是人们对土地的眷恋,难以割舍土地而去从事其他行业。有些地区的人们明知种地是一个赔钱的买卖,但仍细心耕作。例如在陕南某地,犁一亩地八十元,收割机收割一亩麦子一百三十元,加上人工费四百左右,再加上化肥,种子,除草剂等,一亩麦地投入的大约七百元,然而收获的麦子八百来斤,还卖不到七百元,一旦遇到洪涝干旱,大量减产,也许颗粒无收。人们种地算账时除去人工费,当作是自己没有投资的,否则亏大了。

中国人不仅生前重视土地,死后也不例外。

中国人的丧葬习俗主要是土葬,认为亡者,入土为安。因为在古代,许多人死无葬身之地,此话在今看来是恶言,但在古代却是穷人亡后真实写照,以致出现了许多乱葬岗。人活着无土地,死后便无坟墓。即使一般有土地之人,死后的坟墓也只是修建在荒坡树林之中,把良田留给子孙后代。有的人活着就要求后人把坟墓修建在能望见自己良田的山上,希望死后也能望望那片养育几代人的土地。“坟墓”以“土”为部首,而修建坟墓以土地为基础,可见古人造字之时,亡者与土地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而现今社会,政府大力提倡火葬,节约土地资源。但在农村,仍以土葬为主。许多人生前已为自己选好墓地,修建陵墓。可见,人们仍希望死后长眠地下,与土为伴。

游子对故乡的眷恋,与土地息息相关。传说,游子在外遇水土不服,用故乡的土冲碗水喝,即可治愈。此传说虽不知真假,但许多游子为了却对家乡的思念之苦,常常带上一抔黄土。用土来寄托心中的思乡之情。可见,土地在人们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。

中国人的土地情节,与中国的历史、文化、政治、经济息息相关,必然是中国人的“土地情节”根深蒂固,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土地情节。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sz120jhc.com/news/9607.html

推荐内容